学思践悟|第二十五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1-27
2024年12月27日晚,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习会”)在文科楼310室举办了第二十五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研读书目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本次活动邀请薛蓉副教授主讲,2024级博士刘捷、2024级硕士李泽儒两位同学领读。
研读会开始前,薛蓉老师提出了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1.请结合《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经典著作谈谈《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这部作品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具有怎样的作用?
2.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是如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阐释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以及观念上层建筑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刘捷同学从写作背景、历史过程、唯物史观的具体化三个部分对《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进行讲解。他结合法国历史分析了“雾月”的含义及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指出法国的阶级斗争进行得更为典型和彻底,所以法国可以作为马克思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国家样本。接着,他结合文本中马克思的相关论述,阐述了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并就波拿巴主义的国家这一特殊形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最后他聚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复杂性,结合不同版本的翻译表达了对本书第三章重要观点的理解。此外,刘捷同学还补充了勒庞与鲁德对法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不同看法,指出二者虽然都研究群众心理,但对于群众在革命当中的心理状态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李泽儒同学在发言中围绕国家与革命的主题探讨了薛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指出,从国家角度而言,马克思在著作中描绘了一个旧的国家机器是如何在阶级斗争中利用各阶级间和阶级内部存在差异的状态,从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取得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虽然从表面看来这个国家机器有各种独立运作的专业部门,但实际上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阶级基础,对某个特定的阶级负责。围绕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问题,李泽儒同学强调,在具体的革命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一个阶级的实际的组织形式和各政党实际的阶级基础,为此需要深入分析社会斗争,具体分析不同人群的真实的利益诉求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最后,他简要阐述了如何判断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的经典问题。
薛蓉老师高度赞扬了刘捷同学与李泽儒同学的分享,肯定二位同学的发言值得大家进一步学习与思考。同时,薛蓉老师提醒同学们,如果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局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经典文本,而必须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深入解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方能知道马克思是如何辩证地解释经济、政治、观念上层建筑等各种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增进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
薛蓉副教授进行导读
经过教师导读、员工领读与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对《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文本内容与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至此,第二十五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