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晚,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习会”)在文科楼223室举办了第二十四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研读书目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本次活动邀请吴育林教授主讲,刘勇副教授、柳成雅助理教授和陈颖助理教授与谈,2024级硕士谢娇、李泽儒两位同学领读,20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研读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开始前,吴育林老师提出了几个有助于同学们启发思考的重要问题:
1. 为什么当时不叫社会主义宣言而叫共产主义宣言或《共产党宣言》?
2. 1883年恩格斯写的序言中为什么要增加“自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用语?
3. 怎么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4. 怎么理解《宣言》中所提出的农村依附城市、东方服从西方的说法?
5. 怎么理解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6. 怎么理解“两个必然”?
7. 怎么理解《宣言》所说的共产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不一致的利益?
8. 怎么理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意思?
谢娇同学围绕吴老师提出的第四个、第五个问题,探讨了《宣言》中关于农村依附城市、东方服从西方的问题,并阐述了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原则。谢娇同学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如何导致城乡空间的非正义状况,指出城市对农村的领地挤占和剥夺,以及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如何造成东西方的空间结构对立,并补充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对城市内部空间分异与隔离的影响。她提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非所有形式的私有制。谢娇同学强调,共产党人主张消灭基于剥削他人劳动的私有制,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不同国家阶级结构和所有制变化的差异,提倡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剥夺及对其他私有制的合作化改造。
谢娇同学进行领读
李泽儒同学在发言中探讨了吴老师提出的第五至第七个问题。李泽儒同学首先对“两个必然”进行阐释,指出这是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分析得出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非简单预言。他认为,《宣言》不仅是政治纲领,更是对历史发展关键节点的理论把握,展现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深刻理解。接着,李泽儒同学讨论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并指出,共产党没有与整个无产阶级不一致的利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解释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指出无产阶级是因为共同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境遇而必须联合起来,以对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争取生存和解放。
李泽儒同学进行领读
在教师导读环节,吴育林教授强调了《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详细理论和实践党纲的重要性,并提到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都曾强调《宣言》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吴老师认为,可以从两个视角研读《宣言》和回答上述8个问题:一是历史必然性的视角;二是比较的视角,包括历史空间的比较和理论视域的比较。接着,吴老师深入剖析了《宣言》中的核心问题和理论要点。
一是恩格斯增加“自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用语的原因。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增加此句用语,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历史发展中的阶级斗争,这一修改也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新认识,特别是受到摩尔根等人的观点影响,认识到人类社会并非从一开始就是阶级社会。
二是《共产党宣言》不叫“社会主义宣言”的原因。其时,社会主义是一个广泛讨论的概念,涉及社会各阶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对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回应、澄清和批判。马恩二人区分了共产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强调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而他者往往不涉及这一根本问题。
三是“共产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不一致的利益”的观点。共产党的理论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因此要求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个地区或行业的狭隘利益,以促进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全球范围内的联合,而无阶级、民族和国家之分。
四是“共产党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不一致的利益”的观点。共产党人的理论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因此,共产党人并不追求与整个无产阶级不一致的利益,而是立足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受全世界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球性的事业。
五是理解“两个必然”的问题。“两个必然”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规律性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动态,而目的性则反映在无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及其自觉性和组织性的发展。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
六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是“消灭私有制”的问题。共产主义与私有制存在本质冲突,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个体所有制”概念,区别于传统私有制,指向的是一种劳动者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中国当前的众筹众创模式可能是对马克思所设想的个体所有制的一种现代实践,是对个体所有制的新探索。
七是对《宣言》中“农村依附城市、东方服从西方”观点的理解。马恩所述观点是基于欧洲历史发展事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人力被集中到城市,导致农村对城市的依附,体现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逻辑与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因此,东方对西方的依附是其时历史现象,而非价值判断。
八是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和应用。阶级斗争理论是《宣言》贯彻全书的基本思想,仍然是当下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但阶级分析方法不等于阶级斗争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阶级分析方法应用于分析社会结构和阶层状况,从而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而非简单地划分敌我。
吴育林教授导读
在自由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宣言》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氛围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对《宣言》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指导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十四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