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工作

员工活动

学思践悟 | 第二十三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4-11-22

       2024年11月8日晚,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习会”)在文科楼310室举行了第23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本次研读的篇目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均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撰写的重要著作,极富研读价值。此次活动邀请了张慧鹏副教授作导读,伟德1949官网2024级硕士研究生谢娇、何轩宇、李泽儒三位同学担任领读,30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研读活动。

 

“学习会”第二十三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现场

 

 

       活动开场,谢娇同学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毛泽东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阶级分析,划清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方向。谢娇同学详细讲解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包括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毛泽东指出工农阶级是革命的主体,阐明了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仅为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在实践中指明了革命的具体路径。

 

 

谢娇同学进行领读

 

何轩宇同学深入分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他介绍到,毛泽东在报告中深刻批判了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偏见,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并着重分析了报告中“破坏”与“建设”的辩证关系,指出农民运动中的“打土豪、分田地”等措施不仅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反抗,更是解放生产力、改造社会的具体实践。他特别强调,毛泽东在报告中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方向。

 

李泽儒同学进一步探讨了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毛泽东通过对农民力量的深入考察,提出了“农村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观点,摆脱了当时“城市中心”的革命路线。他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对“农民觉悟”的认识,指出毛泽东不仅关心农民的经济需求,更关注农民的革命觉悟和政治觉醒。毛泽东对于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高度重视,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显示了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李泽儒同学进行领读

 

 

在教师导读环节,张慧鹏副教授深入剖析了两篇著作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一是毛泽东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创新。在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时,毛泽东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开始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状况。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调查,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强调了工农联盟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分析方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实用的理论依据。

二是阐明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奠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革命策略深刻揭示了农民阶级作为革命力量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标志。

三是探索出“破坏与建设”相结合的革命方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破坏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农民运动中的“打土豪、分田地”等行动不仅具有反抗性,更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象征着新社会秩序的萌芽。这种“破坏与建设”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在当时的中国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四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的发展。毛泽东在阶级分析和农民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独特认识和对农民运动的重视,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这一探索成为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张慧鹏副教授导读

 

 

在自由交流环节,员工们踊跃发问,围绕《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当代社会阶层划分中的参考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热烈。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参与的同学们一致表示,将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融合于日常学习与实践之中,持续从经典著作中汲取理论养分与智慧启迪,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二十三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