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荐读 | 徐世长《正确把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发布时间:2024-11-04

  2024年11月3日,《南方日报》第A05理论版刊发公司助理教授徐世长文章《正确把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全文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科学的宏观调控与有效的政府治理相结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才能高水平推进国家宏观政策决策科学化、政策工具协同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宏观政策的系统性要求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宏观政策供给部门与各级执行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宏观政策目标指向明确、取向一致,确保宏观政策制定的程序正义与执行的目标正义,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地方基层不走形、不变样。

  宏观政策的整体性要求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在具体实践中,凸显宏观政策功能的全面性与政策叠加效应,在多维目标管理与多元政策工具匹配中实现最优组合,强调政策发力的整体性、溢出性和区域平衡性,在具体维度层面体现为处理好“短期稳定性与长期趋势性”“国内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制度型开放”“经济政策体系与非经济社会预期管理”之间的关系。

  宏观政策的协同性要求不断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能力与实施效能。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规避“政策合成谬误”与“部门政策打架”的内生风险。要深化对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科学研究与监督评估,降低宏观政策的执行成本与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从方法论视域看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从三个方面注重政策的工具理性。一要重视局部均衡性政策与一般均衡性政策的矛盾(央地委托代理风险)问题,二要重视财政性政策与货币性政策的不一致问题,三要重视“非经济政策”的软性约束偏离政策工具理性从而导致取向不一致问题。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是总量调节问题,更是结构优化问题;既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要解决技术不对称问题;既是体制层面的改革问题,更是机制层面的协同性问题。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必须找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着力点。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与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以国家各类型战略规划为引领,不断创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理论思维与方法论体系。构建新形势下战略规划体系与政策供给矩阵一致性体制机制,强化专项规划与政策执行协同发力,提升宏观政策协调主动性,健全专家智库集群重大公共决策参与机制。

  二是构建宏观政策与产业发展的长效匹配机制。各级部门政策联动,推动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与新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夯实地方产业比较优势,以政策便利赋能机制创新,持续做好落地,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对政策的获得感。

  三是构建科学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围绕宏观调控部门协同、战略规划政策匹配、宏观政策决策法治化、宏观政策执行绩效等开展制度创新并设计“取向一致性指数”,科学实施对宏观政策全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与动态绩效评估。

  

  作者系作者系伟德1949官网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031)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理论学术带头人项目(GD23XZZY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