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2023年第5期刊发公司张浩教授文章《中国共产党路线建设的历史考察及主要经验》。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是党不断推进路线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推进路线建设的历程,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阶段。党在这四个阶段进行了路线建设的成功实践,形成了科学的路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即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必须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必须以坚持自信自立为基本原则、必须以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路径、必须以坚持系统观念为基本方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路线建设;历史考察;主要经验 全文转载如下 党的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准则和总的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按其不同的范围和内容,既有总路线、基本路线和工作路线之分,又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以正确路线为引领不断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形成了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以及群众路线这四条对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根本性路线。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对党的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依靠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引正确方向,是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可以说,正是因为党有了正确的路线,全体党员干部才有所依,党的事业才有所指,人民群众才有所趋,才形成了凝聚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特别是在历史重大转折到来时,总是“能够比较好地、有预见地、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和任务、政策和路径,使全党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党总是善于科学分析面临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内外各种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正是依靠党的路线的指引,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铸就了大党百年辉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路线建设 一个阶级、集团或政党要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取得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是要善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鸦片战争后,面对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民族苦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历经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但却终究既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找到一条正确路线,没有开辟出一条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救国大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从而找到了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非常注重政治路线建设。党的一大制定了第一个纲领,即党的最高纲领,并强调“党应特别机警地注意,勿使工会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1927年,中共中央及时召开“八七”会议,坚决批评了大革命中的错误路线,并指出了“新的路线”。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准备起义,而不是立即举行全国性的起义”。党的六大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统一了全党的思想。1935年,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以及组织路线问题,而这次会议也成为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同时由此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顺利推进,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干部会议上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并在这一次讲话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一正确路线指引下,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1929年6月,针对红四军党内当时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在深入分析这些不同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同时,也在我们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指出那些错误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撰写了题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指出:“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我们党的路线已经迈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但当时还没来得及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从思想上进行系统清理,如不及时清理将会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此,1937年夏,毛泽东专门撰写了两部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这两部著作中,毛泽东从认识论以及辩证法的高度,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长期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此后,在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又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开展了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正是这次深刻的整风运动,始终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 党的一大纲领决定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5名党员即可建立地方委员会;党的二大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章程;党的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党的四大最早规定了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3名党员可设一个支部。党的六大突出强调领导干部的工人身份出身,首次提出了“组织路线”这个概念。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并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例如:第一次决定设立党组;第一次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写入党章;第一次将党的性质明确写入党章;第一次明确定义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等等。从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服务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为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确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开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大要求党应该“‘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并提出党开展的一切运动都要“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三大明确提出:“我们须努力引导劳动群众由日常生活的争斗到政治的争斗。”党的四大强调:“要尽力发展我们自己党的组织,力求深入群众。”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更是明确提出要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党的七大明确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地位,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可以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党的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而这也使党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并依靠群众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在正确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有力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奋斗,成功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同时,也“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路线建设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始着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同时,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并进而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进行的。1952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可以说,正是以这一总路线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们党对政治路线的确立是与当时党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联系在一起的。1956年召开了党的八大,这次大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认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同时认为,我国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体现出党在全国执政后已非常注重通过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生活条件。党的八大所确立的路线是正确的,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党的建设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时期,党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富有远见地提出要以苏联为鉴,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还基于历史方位和承担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51年3月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必须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对于干部队伍建设,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又红又专”成为党的组织路线的代表性词汇。在群众路线建设上,党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开展的“反对官僚主义”和整风运动等也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由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党在领导推进这一伟大事业过程中,也经历过曲折。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倡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应该来说,这一总路线总体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心理和美好愿望,但是也存在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缺点。1969年4月,党的九大根据“文化大革命”前即已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主张和“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只讲阶级斗争,严重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部的斗争和分裂使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深刻说明,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对党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一刻也不能离开正确的思想路线。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党的路线既经历过曲折探索,也出现过失误甚至是错误,走过了一段历史弯路,但党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其具有强大的路线纠错能力。正是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从而指引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自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伟大社会变革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繁荣发展、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路线建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该次会议既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也标志着党开始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我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重新确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创造了思想前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还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明确表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党的思想路线”写入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后,又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增加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表述,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时也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转折。1979年7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大,这次大会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党章沿用了这一表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党章,分别将“和谐”和“美丽”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党的这一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条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路线。正如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路线的调整,党对组织路线进行了相应调整。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同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四化”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增设“干部”一章,并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作出规定。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党的组织建设问题。20 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并推动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党内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党的组织工作之中。党的组织路线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同时,党也进一步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1981年6月,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次大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强调“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可以说,正是在党的路线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革命,坚决破除了阻碍国家改革发展进步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制度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物质条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路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其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同时,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这既是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对政治路线的坚定支持和坚决维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我们党作出的郑重宣示,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落实党的政治路线的行动纲领。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引,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党要制定和执行正确政治路线,必须坚持以确立正确思想路线为前提。早在2012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共中央党校董事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发表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注意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始终强调要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要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引,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正是在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建设取得了卓著成效。在201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具有开创性的党的组织路线,将其概括为:“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和概括,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党的路线体系,使我们党四个方面带有根本性的路线,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变得完整起来。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指引下,我们党继续大力推进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这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组织、干部和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在全党范围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随后,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进一步加强了全体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解和认识,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路线得到不断巩固;通过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力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支持和拥护,真正汇聚起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在党的路线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化危机、应变局、开新局,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征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五、中国共产党推进路线建设的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创造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取得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注重推进路线建设,从而形成了科学的路线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同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必须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党的领导。无论我们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还是执行科学的组织路线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都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也必须有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路线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更加深刻地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等路线的制定和执行的各方面各环节。 (二)必须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呈现,同时也是党的路线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必须一切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党的政治路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和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必须扎根人民群众之中,而党的群众路线更是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要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拜人民为师,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不断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及时提炼和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科学路线体系,并用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三)必须以坚持自信自立为基本原则 自信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特有精神气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素有的精神风貌;自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承受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被动挨打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从来不是依靠照搬教科书或照抄现成答案,而是依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懈奋斗来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自信自立,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路线体系。党的路线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志不改、道不变,以“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从容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来推进党的路线建设。 (四)必须以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路径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切实将坚持正确方向的定力与勇敢开拓创新的自觉高度统一起来,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党的路线建设,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所谓“正”者,乃大道也。“守正”则意味着坚守正道,能够始终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守正就是要确保党制定的路线能够始终守住自己的根和魂,使党的路线体系能始终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能够确保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创新既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党的路线体系也必须随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创新,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大胆变革、推陈出新,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推进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创新。推进党的路线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切实坚持守正和创新并举,真正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守正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坚守,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从而不断给党的路线体系注入生机活力。 (五)必须以坚持系统观念为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的基本方法。在党的路线中,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及群众路线都处在一种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不仅每一条路线的实现都要依赖于其他三条路线,受到其他三条路线制约,而且四条路线在内容上也是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互为转化的,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路线体系。其中,政治路线决定前进方向,思想路线奠定思想基础,组织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百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推动党的路线体系建设,并以此来引领党的事业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夺取事业伟大胜利的成功法宝。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党的路线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推进,从而在科学路线体系指引下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