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荐读|《南方日报》刊发公司胡莹教授文章《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3-10-17

2023年10月9日,《南方日报》A12版:理论周刊·知行刊发公司胡莹教授文章《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方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A12版:理论周刊·知行

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到底“新”在哪里?它与总书记首提的“新质生产力”有何关系?现阶段应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理念是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共同内核

       

       新型工业化中的“新”与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两者都“新”在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的本质性认识,对发展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来促进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中的体现。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来实现中高端产业地位攀升;新型工业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新型工业化关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体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现有生产力的跃升,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内驱力,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都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工业变革的历史推动力极其强大,社会意义极其深刻。工业化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和大规模物质创造的过程。工业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劳动过程变革最强劲的革命性驱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由资源和资本投入所驱动,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创性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强。因此,必须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以低成本替代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工业化已成为历史,继续推进工业化必须要有增强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这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平台正从商业领域向制造业领域拓展。全球领军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工业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使工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极大提高,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前提。新型工业化可以加快全社会“人、机、料、法、环”等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泛在连接、聚合共享与柔性配置,全面打通设备、产线、车间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信息壁垒,推动制造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生态构建能力。制造业投入的服务化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工业生产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时,工业企业对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有关的服务型生产资料的需求会急剧增长,聚合模式和产能共享在实现生产方式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制造业的服务化、技术信息的协同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化,都是生产资源和生产能力共享的结果。新型工业化高度关注数字科技的赋能发展,为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手段和前提条件。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策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深化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今世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已经紧密融合,科技强国建设和制造强国建设密不可分。工业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从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当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需求扩张空间有限,特别是当经济增长缺乏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尤其重要。传统工业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技术升级空间,要寻求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工业技术路线优化,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工业产业的忽视。我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面,主要是指资源要素、结构、空间格局和市场等方面的协同融合。技术创新等外部因素是推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的动力,可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催生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以工业生产力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克服传统经济体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促进产销的精准匹配。发展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减少信息流动障碍,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数字经济快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对实体经济进行数据赋能,数据平台可以重组产业链,形成平台经济,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极大提高经济效率。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数字技术,企业在业务经营以及内部管理的每个环节产生的数据,都将转化为辅助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生产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