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羊城晚报》第A8版刊发公司罗嗣亮教授文章《新时代党对文化自信的话语创新》。
全文转载如下:
新时代党对文化自信的话语创新
罗嗣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自信,将其提升到攸关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文化自信的话语创新,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文化自信话语内容的创新性表达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自信。一定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要得到人们的认同,离不开对这一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话语构建。而文化自信的话语构建,首先就是文化自信话语内容的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文化自信话语内容的构建,既有对此前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话语内容的继承,体现出话语内容的延续性,也有结合新时代具体实际和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话语内容创新,体现出话语内容的创新性。一是文化人民性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牢记文化“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构成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二是文化民族性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时代文化话语以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指出,五千年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三是文化人类性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又将中国文化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坐标,体现出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和同频共振。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人类求大同的崇高目标,中华文化所秉持的胸怀天下的情怀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文化理想,为文化自信的人类性话语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富矿。
二、文化自信话语形式的创新性运用
话语形式是连接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的桥梁,同样的话语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面对不同的受众,需要有不同的话语形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话语形式一方面有效继承了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文风,另一方面又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受众特点等进行大胆创新。首先,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原则,运用底蕴深厚的民族话语、与时俱进的时代话语、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持续推动话语形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五千年中华文化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话语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滋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胸怀天下”,牢记“国之大者”,走好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话语则体现了扎根群众、与时俱进的话语创新。其次,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的翻译出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积极探索。
三、文化自信话语主体的创新性把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话语的创新,也体现在对话语主体的创新性把握上。这包括:其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话语主体,充分发挥国外友好人士的作用。文化自信的话语建设,不仅需要国内话语主体的努力,也需要国外友好人士的支持。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多元的世界,“别人说”往往比“自己说”更能显示出客观立场和话语魅力,从而产生独特的话语效果。其二,协同各学科话语主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话语创新的根本是“内容为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文化背后的深刻道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这一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只有讲清楚中国文化背后的深刻道理,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话语真正深入人心,从而牢固掌握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其三,发挥好理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专业性话语生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首创精神。新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的多元化,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因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话语主体就不只是传统的理论工作者等专业性话语生产者,还包括亿万草根民众。新时代对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培育,使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首创精神得到发挥,也使得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话语主体更加广泛和多元,从而推动文化自信话语内容和形式的进一步创新。
(作者系伟德1949官网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