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公司“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九十五期在文科楼310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应邀作题为“如何阅读《启蒙辩证法》”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公司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凤才教授从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视角切入,展开法兰克福学派整体图景下的《启蒙辩证法》解读。
首先,王凤才教授就《启蒙辩证法》的逻辑结构展开介绍。该书由新版前言、前言、正文(启蒙的概念、文化工业、反犹主义要素)、札记与草稿四部分内容构成。其中,1969年的新版前言解释同意再版的缘由主要在于:一,20年前出版的《启蒙辩证法》的不少思想尚未过时;二,其对后来的理论思考有进一步的影响。新版前言回顾了该书当时的写作背景,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政治状况,声明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书中某些说法需要加以改变。进而,说明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国返回联邦德国后重建社会研究所的原因,就是想将《启蒙辩证法》的观念推向深入,即他们仍然坚持原先的核心观点,这就是:历史哲学的构想;使用批判思维批判一切;继续支持自由、捍卫人道倾向。而1947年前言主要阐明了该书的写作原因和理论框架。对此,王凤才教授强调,《启蒙辩证法》写作的深层原因是试图揭示文明和野蛮的辩证法,即文明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接着,王凤才教授依次对正文的三部分内容进行解读: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以及“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朱利埃特或启蒙与道德”两个附录,作为该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着重探讨合理性与社会现实、自然与自然支配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阐释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并在现代传媒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文化工业的相似性、同一性让它过滤了整个世界,从而表现为“文化工业反文化”。第三部分“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主要描述了人类社会从已经启蒙的文明现实中又退回野蛮状态的状况,是反思意识的体现。第四部分的“札记与草稿”主要研究的是辩证人类学。
随后,王凤才教授进一步阐明《启蒙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想。他认为,《启蒙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即文明与野蛮的辩证法问题,所力图探讨的是为何在科学技术进步,工业文明发展似乎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理性之光普照世界大地之时,“人们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人性完善状态,而是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由此,该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的关系为核心,揭示启蒙的实现过程就是进步与倒退相交织、文明与野蛮相伴生的过程。
为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批判启蒙理性”,王凤才教授以词源学语境、康德视域、黑格尔视域中的“启蒙”的概念为参照系,辨析了“启蒙辩证法”语境中的“启蒙”就是“祛魅”并确立起主体性原则,启蒙理性是以征服、支配自然为出发点,以科学知识万能、技术理性至上为特征,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以历史进步为目标的文明乐观主义,其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理性至上、科技万能、个体中心、文明进步。由此,他展开了对神话与启蒙的辩证法的解读:从“神话已经是启蒙”到“启蒙已经退化为神话”,再到启蒙精神的实现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本雅明所言,“文明的历史就是绝望的历史,一部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野蛮史。”总而言之,启蒙理性批判是一种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为根据,但未能跳出“意识哲学”窠臼、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文化批判。《启蒙辩证法》使得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批判理论的悲观主义转向得以完成,作为一种自然支配批判,它是一种贯穿着病理学诊断的、开放的社会批判。
随后,王凤才教授提出要想真正理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必须注意三点:一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表面上针对启蒙理性,实际上直指现代工业文明或者说现代性,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二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要求人们纠正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即法兰克福学派只是致力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不太注重经济分析。三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核心在于对技术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进步主义的批判。只有在这个框架中,才能理解他们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王凤才教授指出,《启蒙辩证法》是批判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20 世纪哲学批判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理性启蒙的反思与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实际上是对工具理性过分张扬、价值理性屡遭贬抑的强烈抗议,这对于当下现代化建设中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重建人文理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讲座的最后,王凤才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包括“重版《启蒙辩证法》与当时政治环境背景的具体关联”“应树立怎样的人类文明进步观”等,王凤才教授一一给予了全面、细致的解答,引导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启蒙辩证法》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相关前沿问题。通过讲座学习和讨论互动,师生们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交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