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刘志伟教授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18

12月18日上午,伟德1949官网第九十一期“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在南校园第三教学楼109室顺利举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人文发展委员会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应邀作题为“现实的人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的专题讲座。公司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刘志伟教授从讲座题目“现实的人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的设置作为切入点。刘志伟教授首先讲到,不同于黑格尔哲学中“一般化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基本立场是“现实的人”的立场,但同时,我们在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时,往往将其“简单化”孤立地理解为“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而忽略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这些命题的深入考察。刘志伟教授认为,为了防止这种“简单化”理解的倾向,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中,从文本中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基本立意。随后,刘志伟教授通过列举《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展开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刘志伟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首先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和“人的肉体组织”,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现实的人”最基本的规定性,也是我们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时所坚持的基本出发点。刘志伟教授通过“结构-过程”这一历史研究概念,进一步分析“历史过程就是人的活动的过程,人的活动也是在既定的历史活动条件下的活动,同时这些条件也是通过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从而说明“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和能动的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是人在社会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存在和特定时空的存在,因而也批驳了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否定意识和上层建筑作用的机械决定论。刘志伟教授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将人抽象化理解这一倾向的考察,指出“是否将人理解为抽象的孤立的人正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分”。刘志伟教授通过“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论述揭示历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即国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同时也表明,我们传统的历史研究中主要属于国家的历史范畴,但强调人的历史并不意味着否定国家,也不单纯是“写人的历史”,而是要明白如何认识国家,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在历史研究中遵照历史唯物主义,回归文本。

随后,刘志伟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转向具体的历史研究,引述了《说文》中的“记事者也”、《玉篇》中的“掌书之官也”等古籍中关于“历史”和“史官”的概念,说明古往今来的历史研究都属于国家历史的范畴,都是为政治、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定调。刘志伟教授提到,近代以来,尽管随着“新史”的发展,历史研究逐渐转向关注人的历史,但“新史”研究尚未完全走出国家的历史这一范畴,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在引论中的“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历史之活动,是为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研究范式。紧接着,刘志伟教授结合实际例子,通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考察“什么是广州”这一问题时所选用不同的阐释视角,来直观展示“国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之间的差异。同时,刘志伟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历史研究中,虽说总体上都在转向人的历史,但在实际进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成效比较卓著者则以“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历史研究”为代表,这是由于明清社会经济史从其一出场就具有社会科学的取向,而不是从属于传统的国家历史叙事,这就决定了关于它的研究要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产生关联,从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进行历史资料扩充。

最后,刘志伟教授对比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和G.W.施坚雅在《中国历史的结构》中对“区域”的不同论述,深入分析国家历史范畴和人的历史范畴之间的差异。在冀朝鼎先生的国家历史研究范畴中,区域是出于行政管理与军事行动需要编制而成的一种较大的组织形式,同时他也沿袭了《尚书》中“九洲”的区域划分,而G.W.施坚雅则不是从王朝体系、国家体系的传统范式去界定区域,而是从人的活动出发去界定,即认为在区域的分区上具有一种层级关系。刘志伟教授还通过“沙滩效应”模型进一步说明施坚雅所体现的人的历史是以“人之互动的空间结构”为依据的,指出施坚雅通过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来解释中国历史的结构和分区,是人类学家从人的行为和人的活动来建立起对国家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强调人的历史不是否定国家,而是要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来认识国家。讲座接近尾声,林进平经理从三个方面对讲座进行总结: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现在存在许多混淆和分歧,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戏剧性”所导致的,而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实际上更符合唯物史观的精神,一定意义上更倾向于人的历史的研究;二是我们当前的学术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还停留在了国家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历史观,即将某一阶层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的行为;三是强调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学者必定是精通马恩经典著作的学者,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知还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爬行,许多的学者都逐渐“淹没”在传统的知识架构中,因而我们也需要做到“真读、真懂”马克思主义。

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刘志伟教授与师生们就“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考察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讲座内容非常丰富,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参与讲座的师生们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对历史唯物主义主体的认识维度、实际研究的运用等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