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吴晓明教授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 第八十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0-12-11

12月11号下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九期在南校园第三教学楼109室顺利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应邀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的专题讲座,公司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吴晓明指出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的展开过程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也是最关乎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于是,他首先在对现代化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展开论述,指出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很多挑战,但自近代以来所遇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它起源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所取得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不仅开辟出世界历史,而且在这种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制定了基本的支配和从属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进入到现代性之中的普遍命运,其基本样式表现为“地球和人类的欧洲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关联,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由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现实地、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定向。正是这种定向,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在对虚构历史、假设历史与想象历史等缺乏现实性的研究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吴晓明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百年道路的探索和现代化的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达到其目的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五四”运动的分析,他认为这不仅是一场要求现代化的运动,更是一场现实的历史运动,在这两种运动似乎是张力的矛盾中,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基本趋势,其标志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条道路现实地、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定向,因此要现实地把握历史进程。

进而,吴晓明指出,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中国的革命进程建立起本质关联的,不是抽象的、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以“28个布尔什维克”为例,指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在于采取了“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即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从而导致了革命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时,他们开始摆脱“外在反思”,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百年道路的本质的规定。此外,他又通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的文本分析,进一步批判“外在反思”这一诡辩论的虚荣形式,指出其所具有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性质,并强调要摆脱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学徒状态,需要从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获得启示:其一,它产生于一种巨大的需要;其二,这样的一种思想资源能够被中国化,必须要适于中国人的思想轨道;其三,它不仅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创造,即“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

由是,吴晓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展开过程中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而这种新的历史方位不仅要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开辟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通过回顾20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世界社会主义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的历史,他借用《马克思的幽灵》等典故,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肉身的、现实的存在,并引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这一决定性的历史判断,阐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在三重意义领域的规定: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叙事;二,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叙事;三,为人类整体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性叙事。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展现“世界历史意义”,即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承担起特定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完成现代化任务、占有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开启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这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不可能只局限于现代性这一历史性的事物之内,它就展现在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之中,中国社会的性质本身使得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讲座的最后,吴晓明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交流与互动,细致解答了“新文明类型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本质的不同”“中国新文明类型如何与西方既有文明接轨”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可以产生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承担世界历史任务的几个条件。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