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刘森林讲授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 第八十八期:物化:文化之思还是经济社会整体之思
发布时间:2020-12-11

近日,公司“中国道路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八期顺利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理刘森林教授应邀作题为“物化:文化之思还是经济社会整体之思”的专题讲座。公司林钊副教授主持讲座。

刘森林教授指出,广义的“物化”指人只能体现为物,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后者表现出程序性、规范性、对事不对人的特性。作为经济-哲学范畴的物化表明,商品-货币-资本的体系是一个物性世界,这一体系给每个职业人设置和分配角色与职能,只要承担这一角色、履行这一职能,他便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行动者;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人”,由此逐渐失去各自的“人”性,更多承担其特定职业和角色。物化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事实的必然,物化“最完全地显现出了资本基本的本体论属性”,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分工就越细化,人的物化也越严重,此时物化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卢卡奇所说的文化范畴。

刘森林教授指出,物化也是一个社会哲学的范畴。卢卡奇从合理化概念出发,阐明物化的新内涵:一是指称僵化和形成惯性的制度所具有的性质;二是指对人的个性、尊严、人格贬损和降格。这样的物化系统是自我疯狂的,它使得物化系统中的人只作为体系中的资源而存在,它将身处其中的个体“碎片化”了。刘森林教授认为,作为文化哲学范畴的物化主要以异化注释物化,比如霍耐特的观点“只要不是经由劳动创造产出的都会成为某种物化”就是典型。

在谈到关于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的平衡问题时,刘森林教授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关注的重点是人在资本体系中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整个资本体系的变化。而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越来越物化的资本体系中看到了生产力的增长、财富的累积、生产关系的改善、效率的提高,这些进步都得益于趋向合理化、规范化、严格化的社会关系。《资本论》及其手稿表明,成熟的马克思能够把经济学与哲学平等对待,达到对物化的科学辩证的认识。


        最后,刘森林教授提出要从文化之思回到经济社会整体之思。他认为,处于多元时代的卢卡奇选择了撇开经济径直从文化逻辑出发,将物化完全视为负面的力量,乃是向德国早期浪漫派立场的回归,而绝非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前推进。应该超越卢卡奇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对物化作出考察和反思既不能否定物化的进步意义,又需要将其约束在合理的范围内。完成这个工作必须保持一种均衡的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视野。

报告结束后,刘森林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