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公司学术研究师生互动座谈会在文科楼108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和张文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鉴传今应邀作为座谈会嘉宾。公司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此次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同学们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写作规范、选题方向等方面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疑惑,座谈会嘉宾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针对“如何把生活中发现的感性问题上升到学术研究”这一问题,王岩认为,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上升为学术研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平时积累,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二是锻炼话语建构能力,学会将日常生活语言、大众语言、网络语言等转化为学术语言;三是保持平和心态,不急于求成。学术研究需要一个过程,要相信自己能成功。
各位嘉宾就同学关于“如何看待列斐伏尔关于现代生活批判的理论与“批判追星现象”等日常生活批判”的疑惑,进行了分享。张文喜表示,西方理论中关于现实生活的批判是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日常生活的问题的批判,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理论批判我国社会生活。鉴传今补充,要明确两点:一是所有的理论都是观看问题的方式,“Theory”这个词最初是观看的意思,认真观看、观察后才有体会、言说。二是关于现代生活的批判,是从生活被殖民化,被意识形态所控制造成生活的异化的角度上批判。
针对“政党的现代化这个命题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王岩指出,提出问题时明确概念很重要,关于“党” “政党” “现代化” “政党政治”这些概念的意涵及其用法需要进一步深化。鉴传今补充道,明确问题的目的,才能把握更准确的研究方向。
随后,段忠桥回应了“关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问题。他指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目前大致分为三种方法:一是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二是经济分析的方法;三是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国内现在有较多数学者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
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生对博士论文如何选题的疑问,鉴传今认为,选题要注意专业的特殊性,学术研究要把问题具体化,不能泛泛而谈。段忠桥指出,选题要基于个人兴趣,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驾驭能力。
王岩就“如何看待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我国注重国内大循环,国外循环面临着新挑战,新的发展格局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创新、安全”的格局。国内外双循环的关系某种程度也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自主与开放的关系。发展首先需要安全,发展是革命性意义的,要明确发展和增长的区别。
最后,鉴传今和张文喜就员工关于“人生意义何以支撑”的问题,从人类的价值超越时空、价值标准的变化、自我同一性的建构等多角度进行了解答。
此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