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王立胜研究员讲授“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二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设问题
发布时间:2020-11-12

  11月9日下午,公司“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二期在文科楼310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应邀作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设问题”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伟德1949官网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立胜回溯历史脉络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奠基人及其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他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显著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种范式。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往前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性、时代性和大众性,拥有了不同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属性。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提出,王立胜辨析认为,这一概念的契机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不仅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而且蕴含着理论逻辑的必然性。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前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的中国性,而后者只在地域上刻画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关系。如果只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纯粹的指导思想或学术研究对象,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实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党的主要领导人共同创造的智慧成果。其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区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概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内容,构建体系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能够强有力地回应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认识上的两个错误观点,即“异端论”和“复制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融会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而且可以作为区别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标识性特征。其三,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相对薄弱。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两部分的研究和探索都是相对饱满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稍显不足。借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提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中国性,有望引发学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思考。其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概括。中国传统哲学难以实现普遍化的原因之一在于非体系化的特征。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更偏向以历史逻辑为展开线索,如果能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行整体研究,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入直到当下的发展历程,就能构建出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其五,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均离不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三大体系”的基础是知识体系,而哲学恰恰是知识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能够提供方向上的正确指引,既是学科体系的前提,又是学术体系的载体,更加有利于促进话语体系的概念清晰化。

         

  

  明确概念提出的缘由后,王立胜从中国政治经济学核心命题的揭示出发,着重强调“中国命运”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作为该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这一命题贯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全过程,整个体系就是对“中国应往何处去”的哲学表达和系统回答。着眼于“中国命运”这一富有中国语言特色的形象表达,他紧接着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同马克思主义融通问题的理解,谈到用中国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是应该修炼的重要能力。

   最后,王立胜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历,鼓励在座师生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框架下,重新研究历史上典型人物的相关理论观点。他随即以李大钊、李达的贡献为例,为在座师生示范如何通过这种研究范式实现学术研究上的创新发现,强调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其他研究的基础,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树立“做哲学”的实践态度。

   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参加讲座的师生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概念的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通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