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三期在南校园第三教学楼213室顺利举行。公司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期刊管理中心主任、学报编辑部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教授应邀作题为“诗家毛泽东”的专题讲座。公司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讲座,伟德1949官网及中文系100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彭玉平指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的多重身份表明对其思想的解读可以是多角度的。如果从文学角度来看,从毛泽东一生所创作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词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足以称其为“诗家毛泽东”。随后,彭玉平从“一生的诗人”“先词后诗的文体选择”“时代风云与心路历程”“叙事特色与抒情艺术”以及“语言魅力”五个方面,对“诗家毛泽东”进行了“文、史、论”相结合的独到解读。 彭玉平从现存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历程和年代分布这两个维度,论述了毛泽东何以被称为“一生的诗人”。他提到:从1915年的《挽易昌陶》到1966年6月的《有所思》,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时间跨度长达51年,共计67首诗词。青年时期所作的《挽易昌陶》哀感顽艳,老年时期所作的《有所思》体现了特殊年代的特殊之思。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毛泽东诗性尤高。而这恰恰说明诗词基本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彭玉平紧接着对毛泽东“先词后诗的文体选择”进行了具体讲解。他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及此前的21首词4首诗,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11首词27首诗,毛泽东创作的总体趋势是从词到诗。词体婉转多思、诗体雄健直放,这一转变清晰地昭示出一代伟人的情感发展轨迹。彭玉平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对诗和词加以比较,认为传统评价“诗庄词媚曲俗”,而毛泽东则做到了诗词皆庄。 毛泽东的诗词使历史与现实遥相呼应,是对时代风云的呈现与诗家心路历程的反映。对此,彭玉平认为,时代风云的呈现在毛泽东描写历史事件的诗词中尤为明显。《西江月·井冈山》是对井冈山斗争积极乐观前景的真实写照;《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对夺取国民党反动政府首都时的激情吐露;《送瘟神》则是对江西余江县人民战胜血吸虫病时喜悦之情的直接表达。这些诗词既是激荡岁月的片段,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在心路历程的反映方面,彭玉平选取了四个时期的诗歌进行了阐述。一是1929年《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所流露出的战争获胜的喜悦之情;二是1954年《浪淘沙·北戴河》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所体现出的对新中国蓬勃发展的自豪之情;三是1959年《七律·到韶山》中“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浓浓思乡之情;四是1963年《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所表达出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感的融合。 谈及毛泽东诗词的叙事特色与抒情艺术,彭玉平用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了说明。其一,叙事特色以《七律·长征》及《念奴娇·鸟儿问答》较为突出。《长征》从事件主题“远征”到“万水千山”的概括,再到“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具体意象,叙事特色鲜明。而《念奴娇·鸟儿问答》的问答方式则是典型的叙事;其二,抒情艺术形式多样,既有《答友人》的豪健奔放与《到韶山》的古今对照,亦有《卜算子·咏梅》的一退一进和《和柳亚子先生》的夹叙夹议。 彭玉平认为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魅力,一是劲健、爽快、有力;二是用自然之语表达非常之情;三是自然豪放而非刻意豪放。最后,彭玉平以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四大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一,由于毛泽东本人情感上豪放自如,精神强大,故诗词不畏艰难,乐观向上,虽有忧虑但无迷茫;其二,毛泽东个人之情与家国之情融为一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自如交织;其三,常见语、常见意象组合成全新的意义(一等的文学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其四,独特的身份、经历和文学修养,注定了毛泽东诗词难以重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