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员工动态

员工动态

罗骞教授讲授“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七十九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历史变奏
发布时间:2020-11-02

  2020年10月30日下午,公司“中国道路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七十九期在文科楼223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骞与师生们分享了一场题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历史变奏”的思想大餐。公司方珏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罗骞教授便以2020年8月15号《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一文直入主题,以“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为理论抓手,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向大家呈现出以学术的方式关注政治的理论特色。

  讲座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关于“现代”的理解。罗骞认为,现代并不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对现代的理解依赖于对人类社会存在、人类文明的理解,因此,作为一个存在论范畴,现代指的是社会存在展开的方式、状况、关系,是一个文明形态学的概念。

在与前现代、未来相区分的意义上,对现代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命题现代是人的主体性得到确立的时代,现代人是存在的创造者和能动者,个体的主体性权利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展开与实现;现代是资本统治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商品资本关系成为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存在方式;现代是公共权利诞生的时代。正是个体主体性、以商品资本为基础的市场、以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分为基础的公共权利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进而,罗骞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历史变奏”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论述。

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如何从理论方面展开的问题上,罗骞将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和哈贝马斯视为理论发展的四个环节,指出:亚当·斯密在理解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问题上,主要是以“看不见的手”和 “守夜人”的两个命题来表达,强调经济中的市场原则和国家的消极的防范性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影响。

  如果说亚当·斯密代表着“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方向,表达出“现代的开端”对于传统社会等级制的批判,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确证人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卢梭则以“公民”的抽象人格概念开启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政治生活的表达,二者的原则是一致的。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提出对斯密和卢梭的批评,批判的焦点在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上,这一点被马克思所正确地把握住。黑格尔认为,斯密和卢梭的现代观念建立在人是抽象的原子式个人的基础之上,市民社会无法解决抽象原子式个人的问题,因此,政治国家(伦理原则在地上的实现)是市民社会的前提,国家的形成具有一种必然性。

  马克思则在扬弃黑格尔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与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认为市场本身无法通过自身自发地实现统一性,正是在对现代国家法的本质的把握中,马克思从政治哲学转向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罗骞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理论性质上是现代历史存在论的批判,即“现代性批判的存在论”,是通过对于现代市民社会的解剖去把握整个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现代社会历史运行的趋势和规律,因此是“历史科学”。

  他强调,要以总体性视角理解马克思,要看到马克思对现代解放即政治解放局限性的批判,主张人类解放即社会解放;并以“危机”和“剥削”两个基本概念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厘清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通过革命来超越社会历史存在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运动,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运动,抑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社会运动,无一不受到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然而随着20世纪20、3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哈贝马斯由此对马克思进行了批评,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两个根本性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了价值的创造者,由此批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中对价值的理解只是纯粹理论的概念;“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即晚期资本主义的提出,20世纪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恰恰表明的是国家的权力要介入、干涉市场。

  另一方面,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在实践上的展开问题上,罗骞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内在理论逻辑的演进,在实践上就是一部近现代以来的历史。

他借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简要叙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变迁:从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福利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与盛行,再到20世纪末对于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以及在21世纪的当下西方国家中国家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再度抬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仿佛“跷跷板”,时而倾向于市场的自发性,时而倾向于国家对市场干预。

  与之相较,罗骞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处理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罗骞进而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市场与政府的有效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点不仅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也是在实践中破解世界性难题的努力。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罗骞教授进行了深入的答解。这次讲座充分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何以学术的方式关注政治,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