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上,公司“中国道路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八十期在文科楼223报告厅顺利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哲学系教授夏莹应邀作题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当代语境与时代问题”的专题讲座。公司方珏副教授主持讲座。
首先,夏莹强调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批判资本的哲学路径,并从货币理论出发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进行了解读。她指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剩余价值是带来资本流动的货币基础,带有剥削的本质,认为工人和资本家一样都是资本的人格化表现。资本的关键之处在于其流动性,当下的流量经济不过是资本本质的现实表征,而加速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的进行曲。接着,通过货币的“幽灵化”过程,夏莹分析了马克思展开资本批判的过程,认为货币的历史就是其“幽灵化”的过程,货币是“没有概念的物的而又纯粹是社会的形式”,强调了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的规定以及资本逻辑下被普遍的商品化所控制的时代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时代。进而,夏莹在马克思对简单商品流通过程和货币流通过程的叙述逻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简单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完成的是对所有权的转变的确认即“确权”,体现了货币的所有权逻辑;而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主体通过对象化为商品实体完成自我增值,体现了货币的资本逻辑。
其次,夏莹剖析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语境,认为要在一个循环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即资本与技术共谋的时代中人工智能日益普遍化,这就使货币的幽灵化表现重构着资本运行模式,即金融资本的普遍化,由此导致货币的确权功能的明细化,进而使区块链突破资本垄断成为可能。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资本)与国家的对抗性关系日益凸显,并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人的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命题展开了劳动意识形态的批判,认为在当代资本普遍化的社会中,以劳动的方式无法逃出资本的逻辑。
最后,夏莹明确了如今存在的时代问题即一个“泛劳动”时代的来临。所谓“泛劳动”时代,是指一个一切皆劳动,一切劳动皆有价值的时代,生产、消费和娱乐都是劳动,数据劳动和物质劳动也都具有价值。在这样的时代很难找出突破资本的缺口,而激进的金融化资本、技术加持下的平台资本、自我阻隔的资本等新的资本形态又不断为资本延续生命,表现出资本既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的内在本质。夏莹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剖析了后疫情时代资本逻辑的自我悖论即是“反资本的资本”。于是,夏莹明确提出要遵循马克思的基本原则,从劳动本身寻找未来,运用马克思分析方法从资本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问题,认为虚拟矛盾中的最大矛盾是资源共享与平台数据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因此呼唤共享时代的来临。这是因为,共享具有消灭所有权、恢复使用权的基础逻辑,从而使得共享或许能够成为破除资本逻辑的切口。
互动交流环节,夏莹与师生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和启发性的对话,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学习收获很大,期盼着有更多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