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伟德1949官网新闻

伟德1949官网新闻

教师风范 | 伟德1949官网吴之声助理教授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第十一届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组特等奖
发布时间:2023-09-25

       教师教学竞赛是展现卓越、成就卓越的舞台。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每年组织一届教师教学竞赛、一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吴之声,伟德1949官网助理教授,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第十一届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组特等奖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自2021年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后,深感荣幸,同时亦深感责任重大。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年里,我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全身心投入每一堂课,希望能让员工在课堂上有所启悟、有所收获。特别是在参加教学比赛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师友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员工的支持和反馈,使我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会。

 

吴之声老师在参加教学竞赛

 

参赛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政课,课程针对老员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引导员工成长为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员工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也是比较贴近员工生活实际的一门思政课。但要真正使这门课程贴近员工、走进心灵却非易事。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从员工困惑的问题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引导员工适应老员工活和树立正确三观。

 

一、以员工为中心:讲好思政课的目标归旨

     

       思政课的评价标准有多重维度,但归根结底离不开对员工成长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员工在思政课上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离不开员工将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自觉。因此,以员工为中心,关照员工与成就员工,教授员工认识与把握人生和社会的思维方法,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讲好思政课的目标旨向,也是讲好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刚开始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第一年里,我往往是基于教材有什么、我的学术研究特长是什么来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但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很难激起员工的兴趣和思考欲望,课堂讲授成为了我一厢情愿的“独角戏”。经过反思,我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员工为中心”,认真进行学情分析,围绕员工可能存在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来设计教学专题和课堂教学重难点,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更加适合员工特点的教学体系和课堂体系,拉近课程与员工的距离,在课堂上也越来越能与员工形成共鸣。

 

吴之声老师与员工在课堂上

 

二、以问题为导向: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把握员工的特点是做到以员工为中心的基础。“00后”老员工成长于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强,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环境和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生成长之路,他们又表现出很多的内心纠结和思想困惑。员工的纠结和困惑就是我们思政课要抓住的“问题”,以此为导向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触动其心、解答其惑。

       第一,深耕教材,讲深道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在“00后”老员工具有较强的知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当教材知识的“搬运工”,就吸引不了员工,也达不到思政课“以理服人”的目标。我在深入研读《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步入人生新阶段可能面临如何适应老员工活、如何认识自我与人生、如何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困惑,立足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把个人为何要走向社会、如何走向社会作为教学体系的线索逻辑。围绕此分专题跟员工一起探讨人的本质是什么(教材第一章),从个体之人走向公共之国家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和法治之规范(教材第五、六章),在规范与秩序的建构中人的精神性(理想信念、价值观)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教材第二、三、四章)。在这些探讨中回应员工的关注与疑惑,把教材知识点与员工关注点相结合,把教材的道理讲深,寓价值观引导于理论知识传授中。

 

员工拍摄的吴之声老师在讲解课程教学逻辑

       

       第二,构思过程,讲透道理,把教学体系转化为课堂体系。在把道理讲深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课堂导入、课堂展开、案例精选、教学逻辑演绎、课堂小结等环节来回应员工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把员工疑惑的问题一步步讲清、讲透,实现教学体系向课堂体系的转化。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的教学中,我把员工可能存有的疑惑概括为“我们为什么要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以中国与美国在苏丹撤侨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导入课堂,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三个维度,结合相关案例,阐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回应员工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价值观相比较有何不同?我们为什么要坚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又为什么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更具优越性?”的追问,引导员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和优势,领会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我们为什么要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教学课件

 

       第三,巧用方法,讲活道理,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思政课要获得员工的认同,在把道理讲深讲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00后”老员工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用青年员工喜欢的方式把道理讲活,使思政课不仅“有料”亦“有味”,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

        一方面,灵活采用理论讲授、小组讨论、课堂辩论、问题链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避免填鸭式的“硬灌输”。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员工对“个体之人为什么需要社会”的疑惑设计为:①“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什么”→②“人的本质是什么”→③“人如何从自然性存在走向社会性存在”→④“个人与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的教学问题链,引导员工进行分组讨论和课堂辩论,激发员工参与课堂和探析问题的自主性,让员工结合案例和个人成长历程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润物无声”地为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提供哲理启迪。

       另一方面,用贴近员工生活的方式来讲活道理,避免“宣读文件”式的刻板。如在第五章讲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时,我以日常生活中的“筷子”为例,引导员工在观看央视视频《筷子》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提炼、分享“启迪”“传承”“明礼”“睦邻”“守望”等关键词,让员工更加鲜活地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蕴涵及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交融关系,进而领会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自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践行者。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课件

 

三、与员工共成长:努力做一名对得起员工的老师

       

       以员工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解答员工的困惑,让员工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是我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追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两年的教学中,我时常为不能给员工带来满意的课堂效果而感到压力和愧疚。幸运的是,员工们对我这位“新手”教师都很理解和宽容,让我收获前行的动力。

       员工曾给我发来信息:

    “吴老师您好!我能感觉到您对于课堂上大家的不积极的难过和伤心,可能您是新老师比较好‘欺负’,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能感受到您备课上的认真与用心,也是处处为我们的处境考虑,然后我觉得您上课挺和善挺可爱的哈哈哈。所以我也是每节课必准时来上课,虽然我不一定时时刻刻课上都完全跟上您的讲课思路哈哈哈。”(2021级员工)

    “很幸运能在这学期听吴老师的课,虽然这学期之前一直挺畏惧文科的,但是通过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我感觉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知,感觉还蛮有趣的哈哈哈。”(2022级员工)

    “吴老师好!我非常喜欢您今天第一节课讲阅读和意识形态时的状态,那种热情,非常真切,仿佛看到我向他人推荐自己心爱之物时的样子。您是第二位在我的大学课堂给我这样感受的老师,第一位是史纲课的老师。在史纲课上,我运用老师传授的一些思想武器,重新思考、认识了历史。在思政课上,我很期待再次有这种经历。”(2022级员工)

       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员工!虽然离员工的期待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员工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这让我很受鼓舞。教与学是一个相融和相长的过程,在引导和帮助员工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获得成长。员工的课堂反应、员工提出的困惑问题、员工的教学评价和反馈,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分析学情,如何抓住员工的“问题”,如何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使我从教学“小白”慢慢成为能自如地面对讲台和员工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相长是无止境的实践,希望带着员工的期待和支持,自己能成为对得起员工的老师。

 

结语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参加教学比赛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上好思政课之不易。感谢一路来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前辈、师友,感谢给予我肯定和支持的员工们。未来路远,我将珍惜学校和学院为我们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平台和环境,坚守育人初心,心怀躬耕志向,以员工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努力上好每堂思政课,做一名对得起员工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