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伟德1949官网新闻

伟德1949官网新闻

学思践悟|我在中大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3-03-2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按照“六个要”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和引领性的工作。具体成效如何呢?让我们听听员工的声音! 

   

我在中大上思政课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商学院 2022级本科生 刘俊辰

 

作为一名员工,我对思政课一点儿都不陌生——早在小学就有了“思想品德”这门课,到了中学,思政课更是和升学挂了钩,足见它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思政课都给我一种很“正”的印象——从宏大的世界局势、国家政策到身边的经济生活、行为选择,思政课总在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不过,也许因为终究要应试、升学,以往的思政课总跳不出课本的框架和范畴,老师们讲起课来难免有点放不开,员工们听起来也多少会感觉有些枯燥乏味。

 

可是到了大学,首先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思政课体系的庞大——在第一学年,我上过六门思政课。每一门都有自己的关切点,而它们的精神内核又是统一的。让我倍感欣喜的是,大学思政课和以前我上过的思政课很不一样,中大的思政课,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中大,思政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讲得生动、接地气,让我们愿意接受。说实话,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思政相关的元素,或多或少都有些“喊口号”“概念化”的意味。但是中大的老师却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缜密的推理、科学的论证,把艰深晦涩的变得通俗易懂、把遥远疏离拉得贴近清晰、把抽象空泛讲得具体形象。

 

其次,这里的思政课有思想、有内涵,让我们深受洗礼。我觉得,思政教育的要义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的丰富与深刻,更在于这些内容能否被有效地加以阐发、解释并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它们才有可能慢慢转化成员工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的思政课上,老师总能深入浅出,让深邃的思想之光照耀课堂、肆意徜徉。

 

其三,老师们开放包容、循循善诱,让我们心悦诚服。课堂上,老师们事不避难、直面焦点,常常会从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或者带有争议的话题出发,和我们一同探讨、辩证分析,一步一步推动大家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解读。而每当我们陷入犹疑、困惑和矛盾的时候,老师又会不失时机、鞭辟入里地直指本质,这往往让我们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关于这一点,古南永老师曾动情地跟我们说,他希望让每个员工“树立起自己灵魂的旗帜”。可以说,在课堂上,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观点,而是历经了思想上的斗争和分辨,主动地吸收和学习。

 

为什么中大的老师能把思政课讲得这么有料?我想这是源自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不单单是“老师问、员工答”,更是“广泛共情、同频共振”。我们作为青年员工,固然还没有丰富、成熟的社会经验,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只是,其中有些可能模糊不清,有些不尽完善,有些甚至存在偏差和错误。要和我们产生共情、共振,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从我们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和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切入,回溯我们三观形成的路径,进而引导乃至培树我们的观念。

 

与员工共情,靠的是老师们的智慧。这学期我的两门主要的思政课都有很鲜明的特色:史纲课的庄泽虹老师把具有“历史味”的学理的分析方法引入课堂,让我们在熟悉的唯物史观分析之外,能从更宽广的视角上看待历史。习概课上,马铭骏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近十年切身体验到的生活变迁,以实践的眼光、启发的方式,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娓娓道来。

 

与员工共情,更是因为老师们的“深情”。“深情”,是说他们有立德树人的情怀,热爱思政教育,关爱我们的思想成长。“深情”,也是说他们有深沉的爱国情感,在课堂上亮起嗓子、直起腰来为国育才、为民族抒怀。在这学期第一节习概课上,马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他说:“无论大家对国家的政治有怎么样的不解和疑惑,都尽管和我交流——如果思政老师都不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该由谁来解决呢?”就这么简单单的一句话,反映的却是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这一个多学期以来,思政课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之于我的意义,在于“博学”,博览百家之言、拓展广阔视野;在于“审问”,判别问题关键、寻觅内在真理;在于“慎思”,经历思想争斗、点燃思维火炬;在于“明辨”,直面不同观点、终致激浊扬清;在于“笃行”,操持正确思想、化为躬身实践。

 

也许有人觉得,思政课所传授的理念,似乎离生活有点远。可在我看来,中大的“思政课”早已逾越了课堂的边界。放宽来讲,一切关乎个人认知的事情都可以看作思政的事情。

 

除了课表上的几门必修课,我认为,广义的“思政课”简直遍布在中大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由得想起上个学期疫情肆虐时,被封控在宿舍、足不能出户的日子,那送上门来还热腾腾的盒饭承载着学校上下和衷共济给我们的关爱——我觉得,这是无言的思政课;我不能忘记作为员工记者团摄影部的一份子,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中大官微推送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讲好中大故事”团队里光荣的一员,由此生发对中大深深的归属感——我觉得,这是摸得到的思政课;最让我欣喜的是去年如愿收到中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得知在到深圳校区之前能在底蕴醇厚、历史久远的南校园待上整整一年。走在校园里,我常常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对面款款走来的消瘦身影会不会是大先生鲁迅?那位踩着单车渐行渐远的老者会不会是老教授容庚?……是的,虽然,他们的人早已不在,但他们的精神永恒,这里的一砖一瓦镌刻着中大学人的薪火相传,这里的一草一木共生着这个民族的不懈奋斗。南校园——给了我们和一百年间数不清的前辈、师长、学友精神交汇和情感相融的最大可能。这段时光,毫无疑问会成为我们的终生财富。我觉得这样的安排,简直是妙不可言的思政课……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与中大紧紧联结。

 

感谢我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