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下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一十七期于文科楼310会议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理、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应邀作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伟德1949官网姜帆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辛向阳研究员指出,这一重要命题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针对“为什么唯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问题,辛向阳研究员以时间、地点、主题为线,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的论述,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阐释。
辛向阳研究员作学术讲座
辛向阳研究员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无法清楚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辛向阳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和把握客观规律相结合,坚持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要求我们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用时空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最重要的是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力的战略抉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在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紧紧抓住新时代主要矛盾。辛向阳研究员梳理了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内涵,突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性。他强调,理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何谓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有何需求?”,唯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由此,辛向阳研究员对“美好生活”作解读:一是美好生活的领域拓展,从物质文化需要拓展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等领域的需要;二是美好生活从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需求,要求国家进一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及高质量就业等问题;三是美好生活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表现为人民群众需要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以及更有保障的安全感。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无法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无法真正认识到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无法实现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无法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实践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特质。辛向阳研究员以中西方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为例,指出如果依据西方学术界普遍采用“三要素”标准(冶金术、文字以及城市),则中华文明只有3500年的历史。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并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则中华民族至少有5000年历史。辛向阳研究员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指导,我们不仅认清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而且认清了这一文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最后,辛向阳研究员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和运动规律。辛向阳研究员指出,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危机,但它本质上仍是市场经济,因此仍然面临着如何有效驾驭资本的问题。资本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本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资本又具有逐利性,若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辛向阳研究员指出,加深对资本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把握,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内生活中,防止领导干部被资本围猎,变成利益集团或者权势团体的代言人。在此意义上,加强党的建设也需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姜帆教授向辛向阳研究员致以衷心感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尽管我们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听完辛向阳研究员的讲座后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讲座带给我们三重启示:一是怎样学好理论。要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方法论基本含义的情况下,真正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二是怎样做好研究。要在读典籍、看文献时,坚持联系的、辩证的思维,真正把文本个体放在历史整体中、把局部论述放在全局思考中去看。三是怎样做好阐发。在学习理论、开展研究之后,如何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和阐释,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宽广、中西贯通,不论古今中外的案例都能信手拈来。
姜帆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
在交流讨论环节,辛向阳研究员就国家治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制度基础等问题发表见解。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徐旖瑶老师在交流讨论环节提问
本次讲座加深了与会师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促进了学术交流与讨论。期待更多学者与师生参与到“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中来,共飨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