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王天恩教授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一十五期:人类解放的人机关系图景
发布时间:2024-11-16

      2024年11月11日下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一十五期于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326会议室举办。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伟德1949官网和哲学系教授王天恩应邀作题为“人类解放的人机关系图景”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社会科学学部和伟德1949官网共同主办,伟德1949官网李珍教授主持讲座。

 

王天恩教授作题为“人类解放的人机关系图景”的讲座

讲座现场     

 

      王天恩教授阐明了人工智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联。他指出,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理解当代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塑造的时代特点,具有特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和人际关系为切入点,能更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王天恩教授提出,应推动构建人工智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向循环机制,以此助推二者的双向发展。他还强调,要从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三位一体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

      王天恩教授指出,信息的范式转化涵盖所有学科,对信息的理解涉及“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范式转换”,因此,理解信息的范式转化对于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王天恩教授系统梳理了近百年来信息研究的基本框架,强调要从信宿赋义、信号携带、信源既存三种基本结构出发,将信息理解为感受性关系,并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感受性关系的虚与实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于对信息即感受性关系的探讨,王天恩教授概括了信息的四个基本特性。第一,信息的首要特性为创生性。信息以物质能量为基础,但不同于物质能量的守恒,信息是创生出来的。在物质能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信息资源的创生性对于国家发展前景具有战略性意义。第二,信息具有涌现性。信息涌现的不可逆是研究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根据。相较于物理过程的可还原性,涉及信息的过程都是不可还原的、涌现的,只能根据其外部表现去理解。第三,信息具有相互性。王天恩教授列举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多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信息的相互性,指出人归根结底是信息体,信息的相互性同时构成人类学的基本特性。第四,信息具有共享性。此特性体现为,就同一对象而言,可以同时建立多种感受性关系。王天恩教授具体阐释了分享、共享和拥有的概念及关系,指出信息的加持使得物质能量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并提出使用即为最有效的拥有。

      王天恩教授强调,要在信息的范式转换的基础上理解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层层深入,表现出从基于信息观念编码的人类明述知识到作为信息编码发展产物的大数据,再到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层次。就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而言,第一个阶段是人类知识层次人工智能。这一层次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人类的知识,它涉及到将人类的感觉经验等默会知识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形式,这既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起点,也是其最为核心的表现。第二是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对信息的深层次处理和理解。第三是感受性关系层次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深层次,意味着信息的感受性关系性质,即信息不仅仅是物质或能量,还是一种感受性关系的体现。在这一层次,人工智能通过与人类的深入交互,不断迭代和优化,使得人机融合的语境层次不断提高,对话的关联性也随之增强。

      王天恩教授还指出,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和生物智能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机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融合逐渐成为事实。在此基础上,王天恩教授探讨了人机关系和人类解放之间的关联。他指出,人工智能的通用化带来的无人工厂的普遍发展,意味着重复性劳动的淘汰,信息性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从而实现从人为物役到物为人役的转换。

      李珍教授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并向王天恩教授致以衷心感谢。她表示,王教授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展开了对人工智能的诸多问题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的探讨,令与会师生受益匪浅。王天恩教授的学术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多元的思想启发,更为师生们认识自己、认识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信息层次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