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卓新平研究员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一十三期:中外思想文化比较简论
发布时间:2024-11-16

 2024年11月10日上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一十三期于文科楼326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卓新平应邀作题为“中外思想文化比较简论”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伟德1949官网夏银平教授主持。

 卓新平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已出版个人专著40余部,合著及主编著作上百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要研究大文化视域,包括宗教文化等。

 

卓新平研究员作题为“中外思想文化比较简论”学术讲座

 

 卓新平研究员对本次讲座的核心思想及时代背景作介绍。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论述了文明、文化的意义,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各种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而这些价值体系都与其文化之本密切关联。这一文化观的视野也涉及到中外文化之源的探究及其比较研究。因此,进行中外思想文化的比较对照,对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基于此,卓新平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中外思想文化进行了比较。

 一是中西传统认识宇宙的基本思维模式。他指出中西哲学在认识宇宙及人类自我上经历了“客体”“主体”与“整体”三个阶段的认识。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由“形象化想象”上升到“抽象化思维”,其宇宙论层面的抽象思考触及到关于“太初”、“太一”、“无限”等“万物之源”以及世界的“第一性”问题。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以“气”来界说世界,并用阴阳来解释“气”之构成。中国“无极”、“太极”及其阴阳和谐、有机共构的整体观,与古希腊思想异曲同工。

 二是中西“士”文化的形成及嬗变。卓新平研究员强调,各国思想文化的确立及其传统的保持和流传,都与“士文化”精神的展现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儒家思想铸就了以“士”为标识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表。“士”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多重涵括,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会精英的代表及思想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古典学与士文化也有着不解之缘。西方之“士”源自中世纪的“骑士”传统,连同僧侣教士和经院教师,共构近代西方的知识阶层。“骑士”阶层衍生出的“骑士七技”和“骑士精神”曾是西方古典文化及其传统信仰中的重要构成。冷兵器时代结束后,“骑士精神”则逐渐转化为“绅士”风度。

 三是中西文化核心观念及其思维特色。卓新平研究员表示,中国古典文化的核心观念在《周易》中已经形成基本架构:太极阴阳图表达了“圆融统一”的整体观,和谐、共构、统一、美美与共的思想,这种古典精神已经作为信仰形成传统并且传承。西方思维以“二元分殊”为基本结构,突出迥异、对立。其中,西方宗教以真、善、美、圣为核心观念,西方政治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原则,强调人的相对性,要求人有信望爱。

 

夏银平教授作总结

 

 讲座结束后,夏银平教授向卓新平研究员表达了衷心感谢,她表示卓新平研究员对于中外思想文化的深邃思考让在座师生们都受益匪浅,并向卓新平研究员提问,“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被压迫圣灵的叹息'在翻译上是否存在误解?”对此,卓新平研究员进行详细解释,在马克思的原话中“叹息”的含义确实存在,翻译不完全错误。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也要基于19世纪德国的处境,从当时德国的社会存在状况出发,而不能仅仅停留于“叹息”的字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