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下午,伟德1949官网“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零九期于文科楼310室举办。海南大学伟德1949官网教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哲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副会长鲁克俭应邀作题为“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学术讲座,伟德1949官网经理林进平教授主持。
鲁克俭教授开篇言明,马克思政治思想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他以马克思政治思想为主线对马克思早期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打破以往碎片化的串联式解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并就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阶段划分、自由主义倾向等问题提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史被片面阐释为唯物史观演变史,进而导致共产主义思想被普遍淡化的倾向,鲁克俭教授旗帜鲜明地立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共产主义是其主线,唯物史观为其副产品,唯物史观伴生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生成与演进的过程中。他进一步阐明,此处所指代的共产主义在其科学性维度上并非伪科学,在价值性维度上则展现出一种可能超越科学的深远追求,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将马克思思想完全科学化、实证化的单一解读,实则弱化或漠视了其思想中内含的伦理价值规范维度。在此基础上,鲁克俭教授系统总结了克罗齐、吕贝尔、费彻尔等学者对价值维度的马克思思想的发掘。他强调,马克思是科学家,又是以价值导向指引实践的革命家,在以共产主义为统领的理论金字塔中,科学是基础,但若抛却其价值,则是泯灭了革命的初衷。
针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主线历程,鲁克俭教授充分肯定了列宁“两个转变”说作为探析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强大穿透力,但同时指出,基于文本资源受限与马克思自身思想演进等原因,认为应把共产主义细分为哲学共产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论这两大伟大发现则为其奠定了科学基础。鲁克俭教授主张进一步将“两个转变”说改造为“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自由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他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受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影响凸显的个人消极自由观念到《莱茵报》时期追求新闻出版自由等体现的自由共和主义的转变历程和思想继承。
之后,鲁克俭教授就共产主义的“哲学”与“科学”之分展开了深入剖析。
所谓“哲学共产主义”,即对共产主义进行哲学证成,是科学共产主义最终得以确立的关键一环与必要准备。鲁克俭教授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国家崇拜转向国家批判的思想转折,标志着哲学共产主义的确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展开了应然逻辑和历史逻辑两种证成进路;《神圣家族》则另辟“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论证尝试;对单向度的环境决定论进行自我思想清算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双向互动”这一哲学论断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直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证成最终达到了“科学”的力度。生产力的发展实则是环境的一种深刻变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的外化与对象化的体现。人在生产力逐渐发展的过程逐渐获得更多自由,最后达到从消极自由危机到政治解放,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最终实现人真正自由化的价值目标,实现了对休谟问题的奇迹般破解。可见,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绝非步步登阶般的直线上升,而是呈现摇摆式的摸索前行。在这场历经两年多的思想跋涉中,马克思始终坚持在“自我清算”与批判重构的基础上夯筑自身理论大厦,彰显了青年马克思勇攀真理高峰的伟大精神。
在研讨交流环节,鲁克俭教授就“科学”的界定、马克思与赫斯在哲学共产主义认识上的区别、《神圣家族》文本的不同解读等问题逐一作答,对本次讲座内容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拓展。
林进平经理对鲁克俭教授表达了衷心感谢。他表示,鲁克俭教授的讲授旁征博引、逻辑严密、鞭辟入里,充分彰显了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开放进取的研究志趣,为与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思。他呼吁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拓宽研究视域,坚持深耕深植,切实增强自身外国哲学基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领域作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