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 医学伦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 The Medical Ethics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公必、专选
总学时数: 36学时 学分: 2
理论: 27学时 实验: (医学社会实践) 9学时
适合专业和学制: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公必)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选)
口腔医学(七年制)(专选)
预防医学(四年制)(专选)
开课学年学期:
临床医学(八年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临床医学(五年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口腔医学(七年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预防医学(四年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者在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以及医学社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心理原则与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门涉及生命现象本质、健康与疾病转归的伦理学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伦理实践,使员工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医学(临床、研究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伦理规范原则,培养员工的科学的生命伦理意识和医学职业道德伦理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员工今后协调医学人际社会关系和谐有序,促进医疗质量提高与服务水平的提升,而且进一步展示和践行着现代医学在维护健康、善待生命的伦理价值观,实现医学科学的人文性发展。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要求员工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医学职业道德品格和医学人文素质,学会并不断提高判断分析、协调处理各种医学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能力,努力培养员工成为不仅具有克制病人疾苦、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与能力,而且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善待生命的伦理价值观的现代医学人才。
2、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教学参照教学大纲的主要章节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员工医学伦理主题发言、专题案例讨论等方式,加强员工对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疾病与健康、生命科学伦理原则意识的确立。
医学实践教学主要针对临床医学实践环节的伦理规范和生命伦理的新主题,把员工分组(10人左右),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医学伦理的(医院、卫生管理部门或社区等)实践调研,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含电子版),并通过(多媒体方式)报告会进行小组调研成果展示和评比,通过合作式、创新性、尽早与临床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以培养和提升员工的(特别是临床医学实践)医学伦理难题的分析、评价和决策处置的能力和医学职业素养。
3、建议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教学网站(要求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① 选用教材
《医学伦理学》,吴素香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9年2月。
② 参考书目
《伦理学》,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医学伦理学》,邱祥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善待生命——生命伦理学概论》,吴素香主编,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出版社,2011年4月;
《医学伦理学》,李本富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医德》,周海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生物医学的法律与伦理问题》,郭自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当代遗传伦理研究》,王延光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临终关怀伦理学》,彭美慈等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护理伦理学》,杜慧群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立生命伦理委员会·指南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与技术伦理司,2005;
《生命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程序与政策·指南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与技术司,2005;
《国家执业医团队格考试应试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 教学网站
关于教学辅助资料的网络资源学习,建议以公司图书馆网站中的中文电子期刊、西文电子期刊中的关于“医学伦理”的文献资料为主,网址为:http://library.sysu.edu.cn/web/guest/index
此外,在中国卫生部网站以及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或医院的网站,也有许多关于医学伦理的政策理论、法律规范以及临床医学伦理实践的电子文献资源,这也是员工课外阅读和合法下载借鉴的重要途径。
4、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勤、发言、讨论)占30%,医学伦理实践调研(调研组织实施、调研报告撰写、调研成果PPT展示)占40%,期末考试或小论文撰写占30%。
二、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篇”或“章”)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分配 |
||
讲课 |
伦理实践教学 |
小计 |
||
1 |
绪论 |
2 |
|
2 |
2 |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
1 |
|
1 |
3 |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
1 |
|
1 |
4 |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
2 |
|
2 |
5 |
第四章 医学道德的评价、修养与教育 |
1 |
1 |
2 |
6 |
第五章 医患关系伦理 |
2 |
|
2 |
7 |
第六章 医际关系伦理 |
2 |
|
2 |
8 |
第七章 临床诊断治疗道德 |
2 |
|
2 |
9 |
第八章 药业伦理 |
1 |
1 |
2 |
10 |
第九章 预防医学道德 |
2 |
|
2 |
11 |
第十章 卫生事业管理伦理 |
2 |
|
2 |
12 |
第十一章 医学科学研究道德 |
1 |
1 |
2 |
13 |
第十二章 生育与生殖技术的道德问题 |
1 |
1 |
2 |
14 |
第十三章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 |
2 |
|
2 |
15 |
第十四章 器官移植和基因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 |
1 |
1 |
2 |
16 |
第十五章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 |
1 |
2 |
3 |
17 |
第十六章 伦理委员会类型及其意义 |
1 |
|
1 |
18 |
|
考试2 |
调研成果报告展示2 |
4 |
小计 |
|
27 |
9 |
36 |
备注 |
|
三、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传统的生命神圣观坚持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医生要顺应“好生之德”,积极救治病人,延长病人的生命;
生命质量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有质量的差异的,即生命存在的量(时间长短)和生命存在的质(生存的状况)的差异。医治活动既要考虑生命存在的量也要考虑生命存在的质;
生命价值观主张医学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并以生命价值为标准,来评价和决定具体的医疗行为。
道义论主张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的依据,以行为本身或行为所依据的原则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善恶评价标准;而功利论则把功利或效用作为善恶的原则和评价标准。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3、重点与难点
(1)不伤害原则的相对性:一般地说,凡是医疗上是必需的,或是属于医疗适应症范围所实施的诊治手段,是符合不伤害原则的。但不伤害原则是相对的,医务人员可以任意加以忽视,在诊治过程中应当防止各种可能的伤害,或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不伤害原则与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的冲突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第四章 医学道德的评价、修养与教育
第五章 医患关系伦理
第六章 医际关系伦理
3、重点与难点
第七章 临床诊断治疗道德
第八章 药业伦理
第九章 预防医学道德
第十章 卫生事业管理的伦理问题
第十一章 医学科学研究道德
第十二章 生育与生育技术的道德问题
第十三章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克隆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
第十四章 器官移植和基因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
第十五章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
第十六章 伦理委员会类型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