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委工作

党团之声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开展学术经验交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博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28

2024年11月22日晚,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博党支部于文科楼307室举办“学习贺信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并举办了第一期“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分享会。

 

图片

支部同学与林钊老师合照

 

 

01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建校100周年贺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支部成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展开了热烈讨论。林臻阳同志表示,能够亲身参与到学校召开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大会”中,他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读贺信并发表讲话时,他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关心、对中大学子的殷切期望。林臻阳同志还和支部成员们分享了自己参与校庆志愿工作的经历,坦言尽管过程辛苦,但收获是无比宝贵且令人振奋的。

 

图片

林臻阳同志分享感悟

 

袁萍、高妍、杨元梅、胡中意四位同志围绕贺信中提到的“传承红色基因”展开讨论。高妍同志表示,贺信中提到的“传承红色基因”是指传承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实际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本身便蕴藏了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她以中大员工马烈、阮群治夫妇以及夏洪的抗战事迹为典范,生动地向支部成员展现了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袁萍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的“传承红色基因”是对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师生们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肯定。作为伟德1949官网的党员代表,我们要熟悉运用学校的红色资源,带头做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红色历史的学习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度过本硕阶段的胡中意同志对母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他结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各院系的发展历程,深入阐述了贺信中强调的“传承红色基因”这一重要命题的深远意义。杨元梅同志认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鲜亮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图片

胡中意同志介绍校史

 

梁其蕾、刘淑仪、廖怡菲、王照龙四位同志围绕贺信中强调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展开讨论。刘淑仪同志重点分析了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把青年人的成长发展紧紧地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的办学道路。梁其蕾同志分享了校庆这一仪式的思考,并对校训中“博学”二字进行解读。廖怡菲同志指出,贺信中强调的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坚持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王照龙同志作为中大新生,也对“为国育才”深有感触。他对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进行解读,强调做大事首先要锻炼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仰与立场,增强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有坚定立场与完善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

 

图片

梁其蕾同志发言

 

 

 

02

举办“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分享会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是硕博生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学术研究是硕博生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硕博生在学术研究上存在种种困惑。面对这一难题,支部决定定期邀请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经验分享,旨在帮助大家廓清思想迷雾,汲取宝贵经验。在首次经验分享会中,支部邀请了林钊教授作分享。

 

图片

林钊老师受邀参加第一期经验分享会

 

林钊老师基于自身经历,针对同学们的困惑,为大家指点迷津。


 

困惑一:永远看不完的书和永远没有动笔的文章,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林老师:读书是愉悦的,是享受饕餮盛宴的满足,写作是痛苦的,是一种必须经历反复咀嚼消化之后,不断推挤下的反哺,但写作又是必须的,是所有学者(包括员工)无法推卸的任务。带着写作任务的阅读恰恰也是高效、清晰和深刻的,因为问题意识始终指引着阅读。马克思就是一个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得很好的榜样,他的很多阅读笔记就是一本伟大的著作。他的方法提示我们勤于动笔和善做笔记的重要性,一篇成型的论文往往在笔记整理中就完成了。另外,写作也要克服完美主义心态,资料是看不完的,研究也是逐步推进的,不要让捕尽一切资料成为我们惰于写作的理由,以至沉陷于无休止和无目的、模糊的低效阅读中。


 

困惑二:如何平衡读书、写作、工作(员工工作、兼职等)和休闲生活?

林老师:自律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科学家的成长比拼的是在实验室的时间,而一个文科生的成长说到底就是看阅读量。可是阅读和写作偏偏又是没有硬性时间规定的,对于缺乏自律的人来说,很有可能就把最重要却最缺乏强制性的学习任务排在日程表的末尾。同学们可以每天为自己划出一段雷打不动的时间来,在这段时间里拒绝一切干扰进行学习。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是一座有着丰厚学术资源的好大学,专心致志地吸收这些学术资源能够更好地助力我们成长。

 

困惑三:如何选题?怎样才能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当前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一篇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好文章呢?

林老师:理论联系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风。对于依然身处象牙塔,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来说,还远没有到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出谋划策的时候。因此,以理论研究关照现实、启迪现实是实事求是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表现。我们党强调守正创新,这也是同学们开展研究应该遵循的准则。守正,即坚守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创新,即面向日新月异的现实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的问题,就犹如建设一列火车,火车头就是基础理论研究,只有火车头足够强劲,才能无须担心更换车厢或拖拽更多的车厢。

 

困惑四:如何为论文起个好题目?

林老师:总体而言,专业的学术论文不同于散文或一般性文化讨论,题目以朴实为上,最好能涵盖关键词,尽量清楚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论域。从技巧来说,“以小见大”和“以大见小”是两者常用的方式,这样既能更好达到首尾有别、前后呼应的效果,又能框定整篇论文的大致思路。研究生同学就学力和发表能力来看,还很难驾驭太宏大的话题,因此不建议做全面性和颠覆性的命题。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和文风都各不相同。对于那些性情张扬、思维活跃的同学而言,也鼓励他们尝试一些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命题方式。

 

困惑五:马理论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除了引用“名人名言”进行佐证,还有哪些论证方法?

林老师: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先有结论再找证据,这样的引用很可能是望文生义和囫囵吞枣的,也是与科学研究的作风相悖的。“名人名言”不是先在的,那些在我们细致深入的阅读过程中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词句才能成为我们必须引征的“名人名言”。

 

困惑六:现在提倡学科交叉融合,但在文章评审过程中,也会出现“明确学科方向”的审稿意见,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林老师:推动学科交叉是对一个领域内最顶尖学者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了已知世界的最尽头,他们要开辟荒原但已无路可寻,所以需要突破以往知识视野。但硕博生才刚刚进入这个领域,还有待去进入这个学科的基本范式,去熟悉学科的问题域和发展史。我的看法是,审稿意见值得重视,因为尊重学科基础是研究生的首要任务,但突破这些基础是硕博生日后才能承担的工作。

 

困惑七:如何平衡好文章的客观性与人文关怀?

林老师: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有关怀有温度,这是无疑的,但这份关怀是通过对客观真理的揭示来施行和实现的。对学者而言,浓烈的情感是隐藏在冷峻的论析之中的。还是以马克思为例,他对工人的关怀不是表现为慈善或说教,而是创立科学的共产主义。对研究生同学来说,保护好热忱才能让人迟于衰老和油腻,而只有深沉冷峻的思索才能不辜负那份可贵的热忱。

 

困惑八:文章被录用后见刊提不上日程,怎么办?

林老师:等,以及继续写。焦虑是源于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一篇论文上。看看珠江边的钓鱼人,总是排出好几根钓竿,甩出去好多份钓饵。东边不亮西边亮,足够勤奋、多撒饵,总会等来钓竿抖动的时刻。

 

 

除此之外,支部成员还就论文投稿栏目、校庆、就业、生活态度等问题与林钊老师进行了交流。从学术研究到就业规划再到生活感悟,林钊老师与支部同学们畅所欲言。在科研道路上,林钊老师是同学们的“良师”,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努力照亮同学们的学术探索之路;在生活道路上,林钊老师也是同学们的“益友”,真诚和蔼地分享生活感悟,给同学们安慰和鼓励。

 

图片

林钊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分享会将是未来支部的常态化活动,通过践行“传经验、帮成长、带发展”的“传帮带”理念,积极解决支部成员在学术研究领域面对的难题,致力于打造“党建+科研”的新型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和学术科研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提升。同时,我们也诚挚期盼未来能与不同的党支部一起交流、合作、学习,共促支部间全面、持续和长远的发展。